凌晨三点的异国街头,孙颖莎在酒店走廊徘徊——她的步伐有些踉跄,眼底写满倦意。这样的她,并非传说中永不疲倦的“小魔王”——而在WTT美国大满贯接连失利后,冷不丁的镜头里,她笑得有些苦涩。就在几天前,她还顶着“国乒一姐”的光环,以卫冕冠军的身份踏上美国赛场,外界下意识地把她与胜利划上等号,但现实用两记失利敲碎了想象。
这逆转,来得太猛。女单首轮,孙颖莎和昔日几乎从未交手过的小将陈熠,缠斗至最后一局才险胜,每一记扣球仿佛用尽全身力气。镜头外,肖恩(驻美的中国球迷)用手机发微博:“孙颖莎整个人看起来有点蔫,打球也是拼尽了。”紧接着的比赛,她再难重现往日的锐气。所有人困惑,她怎么了?直到现场参加中美乒乓外交活动的网友爆料:“看到莎莎本人,队里教练悄悄说她生病倒不过时差,每天只能熬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。”
你能想象吗?一个世界冠军要在异国他乡的塑料帐篷下比赛,夜里酒店外满是赌城拉斯维加斯的霓虹,屋内却难眠到天亮。你还能要求她有着往常一样杀气腾腾的状态和冷静的心智?失败,并不全是实力的问题。
比孙颖莎更直接发声的,是王楚钦。男单决赛,他以干脆的3:0再次“零封”了张本智和,不负“克星”本色。但他赛后却忍不住吐槽:“美国的球台,一开始很不适应。”他收敛地没有细说,但圈内人都明白——这次的场地条件,简直可以用“荒唐”来形容。
法国队教练莫林推倒了最后的遮羞布。他公开批评:球员精疲力尽,场馆简陋,住宿安排在米高梅大酒店,那是什么地方?每天酒店饮用水价格接近两百元人民币,甚至连正常的运动员餐都没有,晚餐自行解决。王楚钦和队友们只能在比赛结束后,自行寻找食物,塑料棚还在下雨,漏水滴在球桌边沿。外部观众只看台上拼杀,没人真正看到这些世界冠军,在异国草草扒拉着凉掉的外卖。
乒乓不是在美国的主流项目,这一点大家都知道。但没人会想到,大满贯的赛场竟然如此草率。你能想象巴黎网球公开赛是在临时帐篷里举办,运动员洗澡要排队用移动厕所有多尴尬吗?
有些人说,孙颖莎输了怪不得别人,是实力不到位。而事实却是,每个人的忍耐都有限度。当体能和精神在极限边缘挣扎时,还谈什么“只有冠军”?王励勤和刘国梁赛后没有责备,反而主动为整个队伍合影定格。这与很多年前管理层“赢了有奖励,输了回头自省”截然不同。也许,他们比谁都清楚这支队伍正处于调整期,能拿下三个冠军其实超难。
这个夜晚,孙颖莎失落地收拾行李。王楚钦把心里对场地的不满收了回来,但在休息室小声说:“这次是撑下来了,下次还要回这里,奥运会怎么办?”有队友苦笑:“等着到时候连盒饭都没人送吧。”
如果说,这场大满贯给了中国乒乓一次特殊洗礼,那么关于“冠军理所当然”的幻觉,也该被现实撕碎了。球迷问:“这样的环境下,成绩该怎么评价?”或许,下一个夜晚三点,孙颖莎还会站在窗前发呆,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调整身体、如何打败熬人的时差。
可她的坚韧、全队的坚持,本身就是艰难胜利。最遗憾的,不只是金牌得失,而是当冠军要在如此紊乱、苛刻的条件下诞生时,全世界还在用“输赢论英雄”的旧标准来衡量他们。
洛杉矶奥运会近在眼前,如果一切不变,谁会笑到最后?你认为,这样的赛事环境,中国队还应当承担完全的胜负压力吗?还是说,是时候该让国际赛场对待东方冠军多一份尊重、给予真正的对等?这个答案,也许就在下一个凌晨三点,悄然涌现。
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