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0月30日,神舟二十一号的乘组终于确认,张陆、武飞、张洪章这三位航天英雄脱颖而出。与此同时,中国航天的梦想也喷薄而出,明确把在2030年前实现登月作为重要目标。
比起这些重量级消息,中美媒体更关注的是发布会曝光的另一条重要内容——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位外国航天员已经确定是巴基斯坦,两名巴方航天员将和中国的航天员一起进行联合训练,其中一人还将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完成短期飞行任务。
这消息的热度居然压过了一些军事演习,而最着急的,还是隔壁的印度。
35年深耕的“太空情谊”
不少人都挺好奇的,其实在这35年的航天合作历史中,可不是啥突然冒出来的“人情牌”,这是有根有据的合作渊源。
早在1990年,中国的长征二号E火箭就第一次把巴基斯坦的BADR-1卫星送上了轨道,这也是巴方的第一颗人造卫星。就此,两国的“上天入地”合作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随着时间推移,过去30多年来,中巴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一直非常紧密,关系也愈发牢固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空间站的“时代标签”。
从“自主研发建造”到“引领全球合作”,中国空间站的开放不仅仅是凑个热闹,而是要打造一种全新的太空合作格局——它和美国主导的ISS那套对中国一直闭门不让、排他性的做法可不一样。
印度这几年不停地推进“加甘扬”载人航天项目,想在南亚的太空角逐中占得先机;而中巴之间的航天合作,也被外媒看作是平衡区域力量的重要举措。
对中国来说,挑选巴基斯坦做第一个合作伙伴,就像是一场“试水”——借助经验丰富的伙伴来检验国际合作的方式,为将来更多国家的加入打下基础。
巴航天员的“中国修炼记”
早在今年2月,中巴航天合作的“载人突破”就已经暗藏端倪。
巴航天员的挑选流程可以说是“过五关、斩六将”,严格按照中国航天员的要求进行,分成初选、复选和最终选拔这三个环节。
目前,巴基斯坦方面的初选工作已经结束,从空军飞行员和航天科研人员中挑选出了一批候选人;接下来的复选和最终选拔,会在中国展开,内容涵盖体能测试、航天环境适应训练,以及科学实验操作等项目。
最终脱颖而出的两位巴基斯坦航天员,将到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进行联合训练,和神舟系列乘组一起练习空间科学实验、应急应对等合作任务。
中国还为巴基斯坦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:无论是训练教材的翻译、专业设备的调试,还是后勤保障,都做到全方位的“融会贯通”。
这种深入参与的方式,和冷战时期印度航天员只是在苏联联盟号飞船上“搭车”的情况截然不同——那时候,印度的航天员只算是“观察员”,在轨道上待着,没有插手任何关键的实验活动。
发布会提出的细节更显真心:除了那位执行短期任务的载荷专家之外,另一位巴航天员的角色还没有说得很清楚,但业内猜测他可能会参与长期训练,或者负责地面指挥协调,形成“在轨操作+地面支援”的完整合作链条。
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明确表态:“这不过是个起点,期待更多国际伙伴的加入。”不过,首位合作伙伴选择了巴基斯坦,这个决定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——信任和长远合作,已成为中国太空外交的核心理念。
中美媒体为何紧盯?
中巴航天合作的消息一出,中美媒体的关注度远超预期,对美国而言,这种关注源于三重焦虑:
一开始,技术话语权的转变就引起了注意。中国空间站的平稳运转,彻底打破了由美国把持的太空“圈子垄断”。
等ISS退役之后,中国就变成了唯一能提供长期在轨科研平台的国家了。巴基斯坦航天员进驻的事儿,也意味着中国正式开始掌控太空合作的规则了。这一下子,让一直觉得自己是“太空霸主”的美国,压力山大啊。
合作方式的角逐也挺激烈。巴基斯坦之后,咱们这边有不少国家都说要合作,美方担心中国会建立起新的太空合作阵营,可能会冲击到它一直的盟友关系。
到了软实力的比拼阶段。航天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,巴基斯坦作为中国的“铁哥们”率先进入中国空间站,这可大大增强了中国在伊斯兰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。
美国媒体刻意炒作“太空地缘政治”,想把中巴合作说成是“阵营对抗”,不过这样一来反倒凸显了他们自己把太空当工具的狭隘思维。
中国媒体更关心的是“自主创新到引领发展”的新突破。自神舟一号到神舟二十一号,中国载人航天经历了从“追赶”到“并驾齐驱”,最后到“引领”的跳跃。首位外籍航天员的确定,也象征着中国不再只是“太空探索者”,而逐步转变为“太空合作的倡导者”。
这个转变,被看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太空领域的真实体现,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。
西方媒体对此的看法,情绪挺杂的,一方面承认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挺快的,另一方面又对“西方主导时代的终结”感到有点遗憾。
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马克·莱昂纳德说:“中国在太空合作方面不设限制,让欧洲一些国家觉得挺两难——既想加入科研项目,又怕被美国压力牵着走。”这种矛盾心态,其实也正是中美媒体关注的重点所在。
暴击
最让中巴航天合作感到难堪的,还是印度。
多年来,印度一直把自己看作“南亚航天第一把交椅”,但这次遇到巴基斯坦的突围,反而表现出“嘴上硬,心里软”的尴尬局面,简直像是被一下子打得降维了似的。
印度的太空辉煌早就成了过去的事,现在让印度心里特别着急的是,发展速度总是不如人意。
印度一直在喊“加甘扬”载人航天计划,原本打算在2022年搞一次载人飞行,可结果被技术难题挡住了脚步,一次次推迟,现在目标准在2025年年底。能否顺利按时完成,还得看后续发展。
巴基斯坦依靠中国的帮扶,直接跳过了“自主载人航天”的漫长过程,一步登上了空间站开展任务。这种“借梯登高”的办法,让印度多年来的投入,感觉性价比相当低。
为了扳回一城,印度在与中国、巴基斯坦签订协议之后没多久,就借助商业公司宣布:“计划在2025年5月搭乘美国SpaceX的龙飞船,进入国际空间站。”届时,还会有来自美国、波兰、匈牙利的航天员跟着一起飞。
大家都能看得出来,情况不一样:巴基斯坦是中国空间站的“正式合作伙伴”,负责科研项目,享受技术共享的好处;而印度则是“商务付费乘客”,其实就是花钱体验,根本参与不了核心科研,更别说技术交流了。
一位印度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,直言:“人家是合作伙伴,我们却只是付费的游客,这两者能一样吗?”
更重要的是,各地区的影响力在此起彼伏、变换着。
巴基斯坦借着嫦娥六号的立方星,已经变成第四个拥有月球探测器的国家;如今,还要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空间站的外国航天员所在国,在航天方面的“南亚话语权”也跟着大大增强了。
印度的航天项目一直都是靠自己搞,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,但缺少长期稳固的合作伙伴,结果在国际航天局势中的份量反倒变得没那么凸出了。
结语
中巴在航天方面的合作,不只是两国之间的小事,而是整个国际太空合作格局重新调整的起点。对巴基斯坦来说,靠着中国的支持,他们的航天能力突飞猛进,发展速度令人咋舌。从卫星发射到月球探测,再到载人航天,用了大概35年,就赶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成果,真是个发展中国家“借势崛起”的典范。
神舟二十一号快要发射了啦,中国的登月计划也在稳步推进中,巴基斯坦的航天员训练也开始逐步展开。这一连串的事儿背后,体现的不仅是中国航天从“靠自己”到“引领合作”的底气,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太空这块领域里落地生根的生动例子。
未来,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中国空间站的合作,形成一个开放、包容、共同发展的太空新局面变得越来越清晰。而那些死守霸权思想的国家,最终都只会被甩得远远的。
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