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多了,能怎样呢?这一问啊,估计不少混餐饮圈的老板都心里有数,但真要说破,又有谁痛快承认?赵晗的故事诠释了这个问题的极端——他用尽了一腔孤勇,把云南的风花雪月硬塞进了城市的玻璃盒子,挺过了风风雨雨。可最后这一切,却换不来多一天踏实的喘息。他走了,留下一堆堪称传奇的段子,和一个不免让人唏嘘的结局。
你说他疯,倒也没错。一个历史系的硕士,转身就把老爸老妈攒的买房钱当成赌注,眼都不眨就扎进了餐饮泥潭。别人都考公、进大厂,他偏要摆个摊子卖云南菜。那会儿的北京,谁吃云南菜啊?川湘才是街头霸王,麻辣口味才压得住场。不过赵晗可不管那些,他像尼采说的那样,疯狂地跳着自己的舞,旁人看不懂,也无所谓。
那时候吧,他天天泡在人大附近的“一坐一忘”,不是光吃饭,是真把饭馆当课堂。什么经营、什么管理,他都是现学现卖,连硕士答辩也撂下了。最后,只混了个结业证出门。有人摇头说他亏,有人偷着笑他傻。但赵晗自己信得很,云南菜能闯天下嘛。
创业的底气,全压在父母的那笔30万首付款上。这不是一般的“啃老”,这几乎是用全家的希望赌一个梦想。父母本来想给儿子安个家,他却拿钱去做饭馆。不夸张点说,这家伙有点“命犯天煞孤星”的味道吧?
前面的路真不是随便走走那么轻松。第一家“云海肴”,开在后海,文青扎堆的地方。原汁原味,请的都是云南师傅,想把家里的那股鲜气搬进胡同。结果呢?冷清得很,每天都赔个五千块,饭都快吃成白粥了。创业梦像一锅没焐熟的菌汤,外表好看,实际亏本到吐血。说情怀能当饭吃?他用真金白银测试了,答案给得扎心。
吃了苦头,赵晗也不装英雄,赶紧换赛道。第二家店,他选在中关村购物中心,那是人潮汇聚的地方。打出的旗号也应景,“漂回中关村”。一语戳中年轻云南人的心,家乡味道在漂泊的城市里,就是救命稻草。后面的事儿,大家都知道了,云海肴红了。他企图把云南山野“驯化”成城市商圈可以复制的标准产品,这条思路居然行得通。
再说赵晗,有时候像个苦行僧,亲自钻供应链,云南深山老林也不怕脏累,他就奔着那一口鲜去。食材不搞假,口味不变味,他坚持了自己的原则。后来干脆做起米线工厂,出口到美国去。你说他不务正业?其实人家思路跟上了资本。2014年拿到红杉、聚林撑腰,他又没烧钱硬扩张,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。2019年全国超150家直营店,他是真做出了餐饮帝国。
可赵晗这个人,不肯停啊。合伙人一起端盘子是常态,疫情来了,还得给四百号员工找新活。他和盒马鲜生合作,硬是把大家从待岗边缘拉回来。新加坡一闹食品安全问题,他又亲自上阵救火。身边人都劝歇歇,他就一句话“流完最后一滴血”,拼到最后一口气。
事业成了,但个人生活就是一片荒芜。这么大摊子事业,他却一直单身未婚,没有孩子。他爸妈白了头发,发讣告时句句在哭,不少同行看了都湿了眼眶。他为一堆食客造了一个云南味的家,却没为自己留一个可以落脚的港湾。说到底,他是被事业吞没的人。云海肴留下了,他自己却突然像整锅菌汤褪了色,彻底从餐饮江湖消失。
其实赵晗身上,很多创业者都看到自己的影子。为了点成绩,背着巨压,折腾到身体彻底垮掉。钱再多,成就再高,能和生命比吗?说是心梗走的,但归根结底是太拚、太舍不得歇啊。现实里,压力大到让人都不敢停,哪怕稍微松懈一下,就怕摊子散了,结果把自己搭进去。
回头想想,他不止是把云南菜带进北京,还用自己做了一个活体试验。“无用之用”那套哲学,从大学混到餐馆,最后也没能替他挡住健康危机。你可以说他是火把果,燃烧自己,照亮别人。可这个明亮很短暂,等到别人的人生被点亮,他自己的小太阳却熄灭了。
身边不少创业的人也一样,就像在打仗,天天要冲,夜里要熬。每个人嘴上都说要活得精彩,真正走到最后,往往活成了加班机器。成天琢磨怎么压成本,怎么抢客户,太拼了反倒啥都没了。看看赵晗,你敢保证你不是下一个?身体垮了,钱也是纸,事业也是泡影。怕就怕你把自己这台发动机跑到爆缸,还来不及给自己加点机油。
话说回来,有没有谁真的停下来过?身边老板都一副“不倒不休”的劲头,要么就是长期996,要么就是酒桌上熬得昏天暗地。你说创业能让人生猛一阵子,但折腾长了真是熬坏了自己。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出“火把果”的亮度,大多数还停在火柴没划亮那瞬间。
赵晗的故事,没什么神话可言。他没有靠资本疯狂扩张,也没因为一时失利选择撤退。一路咬牙顶到底,直到把身体熬坏了。就像很多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“拼到最后一口气”,可这口气真没你想象的那么多。人能顶多久,事业能坚守多久,说实话没人敢打保票。
圈里流行一句话:老板活得比员工还难。没错,老板有光环,但更有奔溃的代价。大家只看到招牌打亮了,流量起来了,最后那张病床没人拍照发朋友圈。赵晗这一走,餐饮圈都开始琢磨,“钱再多又能咋地?”
老实说,不论学历、资本多少,餐饮创业都是头悬一把刀。成功一阵,大败一时,一切都压在那个叫“身体”的底座上。赵晗教会人们怎么逆流而上,但也用自己的故事提醒大家,乌鸡汤不能天天喝,成功不能仅靠燃烧。要拼,要闯,但不能把命丢在客流里。
最后这几句,估计连赵晗自己也会点头:人生不能白活,但不能活成工作机器,更别指望事业填满真正的自己。他用云南味道滋养了食客,却让自己的生活空如荒野。老板们,该琢磨琢磨怎么让身心都站得住了。
那问题又来了,真要有一天你赚到了钱,能统治江湖,你还会不会把健康当作拼搏的筹码?答不答得上来,是另一回事。但现实已经用赵晗的故事做了最扎心的注解。
眼下,攒钱、拼事业的路还在继续,大家总想着下一个奇迹。可你会不会开始把自己的健康列进规划里?别等到最后一刻才后悔,毕竟,钱再多,失去的东西可能永远找不到了。
互动话题:你觉得“事业和健康”该怎么平衡?有没有谁的故事让你深有感触?留言区聊聊呗。
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,倡导积极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争议,欢迎监督指正。
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