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学英语不配在NBA赚大钱?
杨瀚森的一句吃炸鸡,突然点燃了美国播客圈的怒火。
著名体育网红CoachJasonBrown直接在节目上发飙,觉得杨瀚森靠着拙劣的英语,拿着两千万美金的肥约,是对美国的“极大不尊重”。
而这番话一出口,立刻在中美球迷圈掀起了轩然大波。
讲真,这事儿说大不大、说小也不小——大家都没想到,一块刚吃完的炸鸡,居然能引发这么猛的风暴。
事情得从NBA选秀那天说起。
杨瀚森被波特兰开拓者队选中后,在采访时憨厚地说:我刚吃完炸鸡,赶紧用湿巾抹了抹手才换上西装。
这事本来挺有烟火气,也有点像很多“人生高光时刻”里不经意的小插曲,没想到却因为一句英语不流利,被一位美国体育网红“抬杠”到了职业素养高度。
CoachJasonBrown是谁?
你翻翻美国体育自媒体圈,他的播客节目有个响当当的名头“TheCoachJBShowwithBigSmitty”,粉丝近20万。
按说,这样的网红点评球员日常,偶尔毒舌观众也能习惯,但这次他说的内容和用词多少有点刺人。
他直接在节目里数落:“拿美国人的钱,连我们的话都不会说,这算什么尊重?
不学英语就不配赚咱们这么多钱。
你们亚洲球员先学好点英语再考虑来美国混饭吃。”
你要说杨瀚森是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其实也不是。
这些年,华人在NBA打拼,多少都经历过“语言焦虑”。
比如前几年,周琦被休斯顿火箭选中时,不只是赛场强度,最难克服的其实是和队友、教练之间的沟通障碍。
彼时的他,也是在采访中磕磕绊绊地应答,场下更是努力学英语。
可最后结果大家也知道——无法完全融入球队,加上伤病、阵容调整,他在NBA没站稳,只好黯然离场。
但他自己也说,NBA的日子锻炼了他。
后来回到国内,周琦在CBA里成长得更游刃有余。
再往前倒,最经典的当然是姚明。
姚明初到休斯顿时,英语也几乎不会,那一口上海普通话让美国媒体觉得有趣也尴尬。
可姚明有韧劲,也带着点中国式的坚持:报班学,跟队友主动开口练。
几个月后,姚明在火箭队已经能用英语聊笑话,场上和主教练布置战术也毫无障碍。
他后来在赛场和新闻发布会上从容自如的表现,是NBA和中国球迷共同尊重他的原因。
姚明的成功,不只是一种天赋与实力的结果,本质也是他用心融入的写照。
回到杨瀚森这次风波,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:语言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职场“天花板”。
尤其是在NBA这种商业高度发达、媒体曝光极强的联盟,没有点口语功夫,确实难以平等地表达自己、捍卫自己的利益。
就像最近李月汝——中国女篮大个子、现役WNBA达拉斯飞翼球员——也出来谈了自己的切身体验。
她坦言,刚到美国的第一个赛季因为语言不通吃了不少苦头,只能靠“瞎说”练英语,甚至曾经想急哭。
她劝杨瀚森要敢于尝试,给了很多现实主义的建议。
但转头你要说,“不会英语就不配拿高薪”?
这话说的,就让人不服气了。
毕竟篮球场上说到底看的是实力和成绩,不是英语口音。
放眼整个NBA,有多少第一次来美国打球的欧洲、非洲球员刚开始英语甚至都不会几句。
有人只会打手势,有人靠翻译。
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在球场上的发挥和魅力。
美国球迷也未必真在乎你发音有没卷舌,而是你能否在关键时刻封盖、得分、拦下对方巨星。
拿数据说话——杨瀚森刚打完NBA夏季联赛第四场,出场21分钟,刷下8分8篮板5助攻3帽,简直“新星本星”。
美国权威媒体ESPN和TheAthletic更是大大夸赞了他的传球视野,说他在高位策应时能精准找到空切队友。
更有BleacherReport专家大胆预测,杨瀚森会把开拓者禁区防守带上一个新台阶。
说到底,NBA的核心评价体系还是“你在场上为球队创造了什么”。
数千万美金的高薪合同,是因为你足够值这个价。
当然,CoachJasonBrown的情绪能理解。
美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优越感从来不加掩饰,尤其是体育产业领域,职业球员的曝光度极高,一言一行都会被媒体、赞助商和球迷无限放大。
一名球员不会英语,被认为身在美国却“拒绝沟通”,或许让一部分观众觉得“没诚意、不融合”。
可说到底,每段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背后,既有误解和偏见,也有慢慢了解和积累。
最值得玩味的一点是,不只是中国球员被问责。
几乎每年都有来自西欧、非洲、南美的球员初入联盟时英语生疏,难道他们努力奔跑、积极抢板就不值得尊重?
难道“只要篮球打得好,自然有人买票”这句行规,被一句“不会说英语”冲淡了吗?
有时候你会觉得,外界对中国球员的要求就是,比别人更完美。
姚明融入美国的故事太完美,成了“范本”,后来者每差一步就被无限放大。
“为什么你不能跟姚明一样?”
但每个人的性格成长不同,适应能力不同。
杨瀚森现在才21岁,对他来说,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,环境压力、竞技压力、语言压力一起袭来,很多时候只能硬着头皮坚持。
试问谁到了21岁,不带点怯场、不在异国他乡有点措手不及?
反过来说,所谓“尊重”,其实是双向的。
美国社会愿意为外国运动员开高薪,其实是对对方能力的认可,是希望新鲜血液让联盟更精彩。
中国球员努力适应、努力提升,在场上拼尽全力不留余力,这也是对NBA和球迷的最大敬意。
所以,在我看来,CoachJasonBrown这种“你不会英语连打球资格都没有”的论调太绝对,未免有点拿鸡毛当令箭。
更何况,互联网的“放大镜”效应,往往让我们看到的只是极端情绪。
就像这一次,许多在美华人和NBA本地球迷也纷纷跳出来力挺杨瀚森,认为只要展现出拼搏和努力,语言问题完全是可以磨合的。
更现实的是,有多少美国球员到了海外联赛,同样一句本地语言也不会讲?
能站稳脚跟靠的还是场上的硬本事。
篮球从没有国界和语言的壁垒,球打得好就行。
杨瀚森会不会因为这次事件改变自己?
我觉得,他大概率会继续努力提升英语——不仅为了媒体采访和球场沟通,也为了早日适应NBA的生活方式。
不过更重要的,是他把压力转化为动力,像前辈姚明、周琦一样用实际行动去证明:我们既能扛下场上的高强度,也能一点点攻克“场下的障碍”。
也许,下个赛季杨瀚森在赛后接受全英文采访时,依然会有点腼腆,甚至讲错了几句。
但那又怎样呢?
成长不就是这样,被质疑,被误解,然后一点点进步、再重新被认可。
你说,这不也是人生最常见、最普通,却也最让人敬佩的轨迹吗?
风波过后,我们能和杨瀚森一样,轻描淡写地说一句:其实,人生的高光时刻,哪管你手上有没有油腻,脚下有没有紧张;只要奔着目标去,脚踏实地,每一步都不会走错路——于是下一个高光,也许就在不经意的笑谈和努力里,悄悄降临了。
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