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高考录取数据陆续出来。
1436 万考生里,本科录取率预计跌到 31%,也就是说每 3 个考生里才有1个能上本科。
就在大家都以为名校会被疯抢时,现实却来了个大反转:985 冷门专业遇冷,公费师范生和军警校却火到不行,就连 985 内部的分数差距都大得惊人。
这可不是什么小波动,而是千万家庭用志愿投票投出来的新趋势 —— 在学历通胀的当下,铁饭碗才是真刚需。
一、985 分差大:热门专业挤破头,冷门专业遭嫌弃
展开剩余85%今年 985 高校的录取情况,用 “冰火两重天” 来形容再合适不过。
内蒙古提前批的投档线让人看得目瞪口呆:中国人民大学的 “国民经济管理” 专业 617 分,东北大学 “经济管理试验班” 604 分,中国农业大学 “园艺” 专业 603 分。
要知道,这些专业放在以前,那都是考生挤破头才能进的,如今却被集体冷落。
反观一些 211 高校的热门专业,分数一路飙升。
北京邮电大学理科试验班 637 分,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类 632 分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工程类 622 分。
就连西部的广西大学,它的电气工程专业都冲到了 605 分,直接碾压了一众 985 的冷门专业。
这背后其实是考生和家长们最现实的考量:与其顶着 985 的光环去读一个不好就业的 “天坑专业”,不如踏踏实实地学门能安身立命的手艺。
就像一位河南考生家长在论坛上说的:“人大毕业去街道办,真不如电力专科进电网来得实在!”
而且,985 内部的差异也越来越明显。
偏理工科、好就业的 985,比如电子科技大学,它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分数比很多综合类 985 的冷门专业高得多。
哈尔滨工业大学(深圳)的录取线连续三年超过校本部,就是因为深圳的区位优势和理工科专业的就业前景更被看好。
二、公费师范生杀疯了:自带编制,成了中产家庭的香饽饽
就在 985 冷门专业遇冷的时候,公费师范生这条赛道却彻底火了,分数线全线飘红。
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历史类最高分达到 604 分,位次 4889 名;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物理类最高分 622 分,位次 17706 名。
这个分数,足够上重庆大学、湖南大学等 985 高校了,但考生们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公费师范生。
公费师范生能这么火,全靠政策的 “三连击”。首先是 “自带编制”,毕业之后直接安排入编入岗,完全不用为找工作发愁。
其次是 “本硕连读”,6 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推行 “4+2” 本研衔接模式,不用考试就能读硕士。最后是 “缩短履约期”,以前要履约 10 年,现在砍到了 6 年,而且农村支教只需要 1 年。
一位把孩子送进华东师大公费师范项目的上海妈妈算过一笔账:“四年下来能省下 20 万学费,毕业直接进重点中学,这性价比比送孩子去读藤校海归高多了!”
对于中产家庭来说,这样一份稳定且有保障的工作,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。
三、军警校狂飙:铁饭碗的终极形态是公务员
比公费师范生更火爆的,当属军警校。
今年军警校提前批的分数线一路飙升,高得吓人。国防科技大学最高分 671 分,北京电子科技学院(官校)657 分,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655 分。
在江苏的提前批里,警校女生的分数线普遍比男生高出 20 分,上演了一出 “巾帼不让须眉” 的激烈竞争戏码。
这些学校虽然没有 985 的头衔,但考生们却挤破头想进去,原因很简单 —— 毕业生入警率超过 90%,直接就能端上公务员的铁饭碗。
当清北的学霸们还在为争夺选调生名额拼得头破血流时,警校生们早就穿着制服在岗执勤了。
一位考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考生说:“考上警校,就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公安局,谁还愿意去卷互联网大厂啊?”
四、清北真的跌下神坛了吗?
看到 985 冷门专业遇冷,有人就问了,难道名校真的不吃香了?其实不然。
数据显示,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依然坚挺。北京物理组预估 695-700 分,广东理科 679 分,没有全省前 200 名,想都别想摸到门槛。
所谓的 “清北跌落神坛”,其实是考生们对 985 院校不再盲目崇拜了。大家不再只看学校的名气,而是更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投入产出比。
当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类比清北的冷门专业更抢手时,只能说明大家的报考观念越来越理性了。
五、报考新趋势:编制、就业、地域成了关键词
2025 年高考录取的这些变化,其实反映出了千万家庭最真实的生存需求。
在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,985 硕博都在争抢社区岗位的当下,大家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务实。
一位在县重点高中教了 20 年书的班主任感慨道:“十年前,学生问我的是‘哪个学校有名气’,现在只问‘哪个专业好找工作’。”
这种转变在四川这样的高考大省尤为明显,物理类考生占比超过 60%,因为 “理工农医类专业 90% 都要求物理 + 化学”,大家都是在为未来的就业做打算。
而且,现在的家长和孩子报考大学,越来越关注能不能提前锁定编制,好不好就业,甚至在哪里就业就在哪里读书。
南方的大学因为经济更发达,就业机会更多,录取分数线普遍比北方同层次的大学高。这也说明,地域因素在报考中的权重越来越大。
说到底,在这个学历通胀的时代,镀金的名校文凭正在被带钢印的饭碗比下去。
当 985 高校的园艺、考古、哲学等专业沦为调剂备胎,当公费师范生和警校生站上分数链顶端,这场高考志愿的集体转向,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教育选择,成了经济下行中家庭的生存策略。
毕竟,体面地生存,比虚幻的阶层跨越更重要。
发布于:广西壮族自治区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