哎呀,朋友们,最近我刷到一个超级有意思的消息,真的是让我一边吃瓜一边觉得挺有料的,赶紧跟你们八一八。话说嘛,最近国内军事杂志爆料,说成飞最新的歼-36战机用的发动机居然不是大家一直期待的涡扇-15,而是用了涡扇-10C。
哇塞,这事儿一出来,立马炸锅了,不少军迷都觉得挺奇怪的,毕竟歼-20都已经换上了更牛的涡扇-15,这个歼-36作为新一代的小帅哥,怎么还用老款的涡扇-10C呢?是不是有什么猫腻?
其实我觉得,这背后可没那么简单,里面有不少硬核的理由,咱们就慢慢聊聊,从可靠性、推力、成本这几个角度说说。
一、可靠性第一,稳稳的靠谱
你们知道不,涡扇-10系列那可是中国航空工业自己研发出来的“太行”项目的结晶,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,就一直在琢磨这个事儿,差不多快30年了吧。期间,经历了无数次试验、改良和验证,基本上被国内的团队完全掌握了核心技术。
说实话,这个系列的发动机可以说是“自己人”的心血结晶,稳定性、可靠性都得到了大规模验证。这次用在歼-36上,绝对是“稳中求胜”的考虑。
反观涡扇-15,虽然它是第五代技术,推力更大,设计也更先进,但它刚出来没多久,量产还在起步阶段。你想啊,任何新鲜出炉的“天才宝宝”都需要时间去验证性能,尤其是军用发动机,不能随便拿来就用。
那些参数还没有到达“开门见山”的程度,公开的详细数据少得可怜,试飞数据还在积累中。咱们的歼-36,要的是“稳扎稳打”,用成熟的“老兵”——涡扇-10C,能确保试飞过程中少出岔子。
而且,你知道吗?涡扇-10C还采用了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,飞行中能更智能地调整,抗畸变能力很强,特别是在复杂环境下还能保证稳定。你想想,歼-36要是在海上航行、舰载起降,环境多复杂啊,这时候要是发动机不可靠,岂不是麻烦大了?
我记得我朋友说过,像歼-15上用的也是这个技术,证明它在舰载环境里表现挺不错的。稳稳的,安全第一嘛。
二、推力够用,根本不是问题
哎呀,说到推力这块,很多人一听“涡扇-10C只有13吨推力”就皱眉头,觉得怎么能配得上这么大个战机?但我告诉你们,别忘了,这款发动机经过升级,最大推力已经超过14吨,有的报道说还能冲到14.5吨,甚至外媒还说能搞到16吨!
你想想,三台加起来,推力能超过42吨!这对于咱们的歼-36来说,绰绰有余。
而且,歼-36设计上是三发布局,一台在机身中间,两台在两翼,这样的布局其实是为了提供冗余动力,安全性高得不得了。基础版还不挂重武器,起飞重量轻一些,推重比很漂亮。
比起双发机型,三发的好处就是负载更均衡、飞行更稳,特别是在高原或者极端高温环境里,一个发故障,不会直接掉链子。
我还发现,歼-36的推重比大概在0.7左右,这个数字已经挺不错了。涡扇-10C的涵道比也在0.7左右,适合中速巡航。你说高速飞行肯定涡扇-15更牛逼,但是咱们现在还在试飞阶段,追求极限速度反而不是第一要务。
其实,试飞视频里还能听到那个涡扇-10C的“独特”声音,哎呀,那叫一个有辨识度,说明它的性能完全够用。
未来要是有需要,当然可以换成涡扇-15或者其他先进的变循环发动机,但目前来说,推力够用就行。
你看,翼展差不多20米,机长19.5米,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,这个尺寸的战机,要的是“硬核”动力,三台涡扇-10C,刚刚好满足验证气动布局和隐身性能的需求。
三、成本控制,现实才是王道
说到这里,大家一定会想,哇,这么厉害的发动机,成本得多高吧?确实,涡扇-15是中国最尖端的军用发动机,用在歼-20上,提升战斗力,没毛病,但用在原型机上,成本就得“打折”点了。
咱们知道,原型机不是直奔量产的,通常会造几架用来试验、验证,像歼-20早期也有6架原型机,有的已经退役,有的还在继续试飞。
如果歼-36也得用6台涡扇-15,那成本一下子蹭蹭涨上去,开销大得吓人。再加上,涡扇-15的产能还在紧张状态,供不应求。你想啊,既然歼-36只是个“试验田”,用成熟、经济的涡扇-10C,既能节省预算,又能保证试飞的频次和质量。
用涡扇-10系列的生产线在沈阳已经很成熟,产能大,成本低,批量生产的优势明显。
我看到一些报道,提到涡扇-10C的价格比涡扇-15便宜不少,用它可以节省不少经费,后续还可以把省下的钱用在雷达、航电或者武器系统上,整体战斗力反而更强。你知道吗?
早年我还听说,像F-35那会,用的也是“过渡”型发动机,等技术成熟了再换新,步步为营,稳扎稳打。
而且,涡扇-10C的可靠性不是盖的,沈阳那边的产线已经很成熟了,质量稳定,能大批量生产,成本又低,真是“实用主义”的典范。试飞从去年年底到现在,数据反馈都很正面,用它没耽误进度。
你说,咱们中国的航空工业,走的就是这条“渐进式”的道路,从太行到现在的“自主品牌”,真的是积累了不少经验。
我还发现,除了成本,可靠性还体现在实际应用上。比如歼-15T用它替代了AL-31,表现不错。推力升级后,单台推力能达到74.5千牛,加力状态还能飙到125.5千牛,完全够咱们的基础验证了。
用省下来的钱,也能支持更多的试飞次数,时间一长,技术水平提升得飞快。
你看啊,虽然用的不是最顶级的发动机,但这个选择其实挺“聪明”的。中国航空工业也在走“稳中求进”的路子,从太行项目开始,慢慢积累经验,逐步突破。用涡扇-10C,既保证了试飞的可靠性,也节省了预算,还能为后续的升级留出空间。
别以为用这个“老牌子”会落后,歼-36的整体设计可是超有范儿的!大后掠角、无尾菱形翼,追求速度和机动性,最大航程能达到远海作战的需求,战斗半径超过2778公里,里面还能装9吨的弹药,简直就是“多面手”。
我觉得,它可能是歼击和轰炸两用的机型,机动性绝对不输纯战斗机。用成熟的发动机测试平台,后续升级空间大得很。
所以,朋友们,觉得这次歼-36用涡扇-10C,其实是非常理性的选择。可靠性让项目能稳步推进,推力也够用,成本还算合理。中国的航空工业正在逐步追赶国际先进,走得稳,走得远。
大家多理解一下这个背后的“硬核”考量,别只盯着参数表面,这里面可是有不少“套路”和“深意”的呀!
股票实盘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